六安,这座横亘在大别山北麓的城市,曾是江淮抗战的“血肉屏障”。这片土地上,有面对日军铁蹄挺身而出的勇士,有以生命为盾守护百姓的脊梁。他们的经历,是六安儿女抗击侵略的缩影;他们的故事如大别山的磐石,在岁月中愈发厚重。
记者 王天元
观众朋友,在我身旁的档案柜里,是一封王泽成老人写于1992年的申诉信。我们可以看到,信纸虽然说已经是有一些泛黄了,却仍然透着字字如血的沉重,在信中,他控诉日军把自己的颈部给砍成了重伤的罪行。
展开剩余72%1938年8月底,日军窜到霍山县城烧杀抢掠,12岁的王泽成被一刀砍在了后颈上,母亲、奶奶为保护他,均被日军杀害。在霍山红色区域中心纪念馆里的老照片上,还能看到老人颈部那道长15厘米、宽2厘米、深达1厘米的刀疤,这是80多年前那场屠杀的血腥烙印。
王泽成老人儿子 王卫平
日本鬼子进到我家一抢而空,把我父亲拉到外面查问,我父亲那时候还很小,始终没有说出,日本鬼子一刀砍到我父亲脑壳上。
在皖西烈士陵园的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内,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查然正在为同学们讲述邹同礽烈士的故事。
讲解员 查然
大家请看,这边展柜里摆放的是邹同礽牺牲时留下的残皮带和血布片。
1938年6月,日寇进逼六安,时任中共六安县委书记的邹同礽从独山去金家寨汇报工作,途经流波䃥时遭遇日机轰炸,他指挥群众疏散来不及躲避,一家三口均壮烈牺牲。“大别山中呈浩气,流波䃥边吊忠魂”,展柜里邹同礽烈士的遗物仿佛正在述说着当年的那段往事。
讲解员 查然
邹同礽临危不惧,不顾生死,一心指挥群众躲避轰炸,疏散隐蔽。可惜他和妻子卢秀文以及女儿三人却因躲避不及,均壮烈牺牲,全家三口人的热血都洒在了巍巍大别山上。
这片土地上,既有王泽成这样的群众在屠刀下坚守尊严,也有邹同礽这样的干部用智慧与热血凝聚力量。在抗日战争这场浩劫中,皖西人民遭受到了空前的灾难,据不完全统计,因日军侵略,皖西境内直接死亡32449人,间接伤亡18.19万人,却始终未让日军完全控制一寸土地。
来源|六安市新闻传媒中心
发布于:安徽省本地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